精益峰会感悟(7):精益研发lpd的3个套路(不限于制造业)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lpd的方法,但是并没有展开,这篇文章我们将重点谈一谈,这样大家也就知道洪教授为何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去通过思考,实践变成真正的产品经理了,同时我们也会与流行的design thinking的方法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上图是lpd的基本框架,所遵循的完全是精益原则,不光是关注客户需求,重要的是如何发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后者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的。

在需求之后因果图的应用将客户价值转化为设计决策,让市场和工程真正处在一个平台之上,这其实类似于设计阶段的提前介入,让沟通成本极大的降低。

最后通过权衡曲线识别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取舍关系,逐步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组合。

而a3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标准化,其实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承,隐性和显性的转化,这一点我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多次强调过其重要性。
jtbd的四个功能任务是识别客户任务的矩阵,如上图,可能都包括,也可能包括部分,之后,通过定义→定位→准备→确认→实施→检查→修正→收尾,这8个用户使用产品的全过程去识别用户的任务,其目的并不在于弄清楚用户现在是如何做的,而是在于明确哪些步骤是用户必须去做的,进而抓取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各个场景。

之后企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哪些是影响客户价值的设计变量?这个问题使用因果图。

第二个:为了实现产品的设计概念,应该选取怎样的设计变量组合?这个问题使用权衡曲线。

与之相似的是qfd,也可以把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特性联系起来,但是因果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立刻展现出不同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揭示产品变量之间的权衡。

最后就是a3的使用了,这一根本性的思考方式的根本扩展和全球应用来源于当时时任社长张富士夫在toyota way中所提出的观点,即如何满足丰田全球扩张的人才需求以及问题解决,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从根本上让全球的人才在同一逻辑的思考,解决了语言的问题,思考逻辑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沟通成本,让问题解决更加有效,同时保证了有效的人才培养。
上图所揭示的是在a3使用过程中,人在本质思考中的提升,我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多次强调过其重要性,在于不同层次的人才解决不同层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前瞻性的给予。

其实回归到原点,那么每一个工具的应用其实都是人才育成的过程,当你发愁如何找到人才的时候,不妨回到原点去想一想,你使用的工具对么?

最后留给你一个小思考:

dt的思考是: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想→模型→测试

而lpd的思考是:观察→问询→模型→讨论→实施

它们的内在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有些答案在本文,有些不在,你是否愿意去思考呢?

分享至:

如有反馈,请邮件联系和记娱乐国际: